重磅!大型临床研究证实热灌注化疗对肿瘤"杀伤力"

近年来我国腹腔恶性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确诊时大都处于中晚期,术后容易出现腹膜种植转移更是世界性难题


2018-11-22

  近年来我国腹腔恶性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确诊时大都处于中晚期,术后容易出现腹膜种植转移更是世界性难题。
  10月27日,第二届华南国际肿瘤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全国肿瘤体腔热灌注治疗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围绕体腔热灌注治疗及恶性肿瘤治疗的前沿热点和临床难点,海内外三十余位权威专家作学术报告与特殊病例分享。
  南方日报记者从会上获悉,大型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腹腔热灌注化疗对改善晚期腹腔肿瘤患者预后和生存期上均有确切疗效。会议就体腔热灌注治疗的规范使用订立专家共识,进一步完善标准,推动这一新技术造福更多的肿瘤患者。
 
好博士
 
  腹腔肿瘤的世界难题
  腹腔恶性肿瘤确诊时或手术后常常会发生腹膜种植性转移,所谓种植转移,是肿瘤细胞突破器官外膜后脱落或转移到腹腔,这是肿瘤发展的自然现象,也可能由术中出血等引起。“它们就像恶性肿瘤会到处逃跑的‘小尾巴’,行踪诡异,无以数计,手术中医生难发现,术后化疗又难以彻底清除,但却是腹腔恶性肿瘤最常见、最多发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同时也是恶性肿瘤发展到晚期的标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崔书中介绍。
  以胃癌为例,我国胃癌腹膜转移诊疗现状非常严峻,腹膜转移是晚期胃癌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研究报告指出,每年有近40万例胃癌病人死于肿瘤复发,其中约70%与腹膜转移有关,胃癌发病率、死亡率均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2位,首诊时20%已经发生腹膜种植转移或并发恶性腹水,根治性手术切除后,50%会出现腹膜种植转移或并发恶性腹水。
  以前,面对已经发生了腹膜种植性转移的案例,临床医生束手无策,而随着肿瘤热灌注治疗技术的发展,这一状况逐渐改变。
  热灌注治疗的原理是:正常组织在47℃条件下能耐受1小时以上,而恶性肿瘤细胞能耐受的温度仅为43℃,如果热疗联合化疗一起使用,那么化疗药物在加温条件下,抗肿瘤作用会明显增强。
 
好博士
 
  多中心临床研究验证效果
  热化疗最大的难题是精准控温体。腹腔恒温温度越高,治疗效果越好,但治疗温度过高,却会对人体产生不可逆的热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面对这一棘手难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崔书中教授带领团队攻克瓶颈,实现热化疗技术的精准控温、精确定位以及精准清除,称之为精准腹腔热灌注技术(P-HIPEC)。
  崔书中院长介绍,P-HIPEC这项专利技术于2009年12月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产品技术审评,取得产品注册证,使得热灌注化疗在治疗肿瘤的腹膜转移上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精准HIPEC技术在全国24个省市300多家大型三甲医院推广应用,成功救治了近10万例的肿瘤患者。
  目前,全国围绕P-HIPEC技术开展了6个大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其中HIPEC-01项目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设计,联合了海内外20家大型三甲医院共同开展,并且今年新加入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该项目目前已入组近500例,未来将纳入更大范围的患者,进一步探讨其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价值,提供真实可靠的研究结果,为临床制定最佳的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好博士
 
  崔书中教授介绍,该研究表明,P-HIPEC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确切疗效,明显改善预后,延长患者总生存期,提高IV期胃癌患者、IV期结直肠癌患者、晚期卵巢癌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10.4%至13%;浅表层膀胱癌在电切术后,加膀胱热灌注化疗可以降低3年无复发生存率13.1%,有效预防复发;治疗恶性腹水有效率在90%以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高水平大学建设柔性引进人才、哈佛大学医学院王济平教授告诉记者,热化疗技术一方面可以杀死游离在腹腔中的肿瘤细胞,另一方面对于腹膜表面可以起到“焦土政策”,使其变成“不毛之地”,让肿瘤细胞无法生长。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主任梁寒教授和台湾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辉明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应该在腹腔转移发生前或早期即应用热化疗技术,可以达到预防性效果,降低腹腔恶性肿瘤的复发率。
 
好博士
 
  据悉,广医肿瘤医院在国内首次提出的“精准体腔热灌注治疗技术”,正是广州医科大学肿瘤学学科群的重要建设内容。今年也是广州医科大学建校60周年。广州医科大学校长王新华介绍,该校正全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积极打造13个高水平学科群,其中依托附属肿瘤医院的肿瘤学学科群是其中之一。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关键词:

腹腔,肿瘤